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关于这个问题历来聚讼纷纭,有人说是张仃,有人说是林徽因、梁思成,也有人说是高庄,其实都不确切。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国徽设计是在中共领导的把关、决策之下,时代精英的参与之下,以林徽因、梁思成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两个设计团队合作而成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创作。
1949年7月10日,新中国政协筹备委员会在《人民日报》等有效各大报纸上刊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其中对国徽的设计要求是:**,中国特征;**,政权特征;第三,形式须庄严富丽,截止日期为当年的8月20日。启事发表后,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的国徽应征图案九百余幅,其中几乎没有符合要求的。鉴于国徽设计具有很强的性,8月24日,政协筹备委员会国徽评选委员会向有效政协报告:“因收到的作品太少,且也无可采用的,已另请专家拟制,俟收到图案之后,再行提请决定。”
1949年9月25日晚八时,**、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会议,协商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据记载,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都不满意,**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9月27日,**届有效政协**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和国歌四个决议案,只有国徽暂付阙如。(因为这个原因,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时天安门城楼上未能悬挂代表新中国的国徽,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正是这样的背景,产生了以梁思成、林徽因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小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
其实早在接到政协的邀请之前,两个团队的主持人张仃和林徽因已经开始设计国徽。1949年夏天张仃受命于,住进中南海瀛台的待月轩,负责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的改造,有效政协会议美术设计(包括政协会徽、**届有效政协会议邮票设计)、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包括开国大典纪念邮票设计和国徽设计)等工作。对于这位来自延安、中共党内公认的美术设计家,为新成立的共和国设计国徽,是理所当然的事,其时与张仃同住一起的还有钟灵。钟灵是中南海政务院总务办公室主任、政协筹备委员会布置科科长,负责向等中央领导请示汇报,也参与设计工作。
张仃、钟灵设计的**个国徽图案以标有红色中国版图的地球、五角星为主体,配以齿轮、嘉禾、红绶。这个图案是根据张仃刚完成的政协会徽略作调整设计而成的。在政协筹备会1949年9月23日编印的《国徽图案参考资料》上,设计者这样解释图案的总体含义:
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像一个太阳一样,在东方升起。
这一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的伟大古国,在共产主义的光芒照射之下,获得了解放。
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创造了富强康乐的先决条件,而且给予东方所有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迫害的**人民增强了信心,指出了方向。中国的解放,是全**(特别是东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光明和希望。
接着设计者这样解释纹样的含义:一:齿轮、嘉禾的结合,代表工农联盟;二:衬景及五角红星,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及共产主义的光芒普照;三:地球上面将我国版图显露出来,表现了我国特征——地域辽阔广大。这个图案色彩鲜艳,具有丰富的象征性,比如齿轮显露的五个齿代表“红五月”,青色表示钢铁;地球的光芒象征东方的黎明,光芒共三十一道,代表我国三十一个行政省和自治区等等,它的内涵实际上已超出国徽征求启示的要求,延伸到“共产主义的光芒普照”,其不足之处,是“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并没有体现。
差不多同一个时候,林徽因与她的助手莫宗江设计了一幅以玉璧为主体的国徽图案,后经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史教授邓以蛰、工艺美术史教授王逊、雕塑学教授高庄及中国雕塑史教授梁思成的集体研究讨论,于1949年10月23日正式完成。在《拟制国徽图案说明》中,设计者这样写道:
拟制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样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色组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
璧是我国古代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以瑗召有效人民,象征统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国名字体是汉八分书,金色。
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这三种母题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所未有的。不过汉镜中的弧纹,与齿纹略似,所以作为齿轮,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汉镜中心常有四瓣的钮,本图案则为五角的大星;汉镜上常用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变形,全部做成镜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缓,红色象征革命,红缓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瑗结采用的摺纹样式是南北朝造像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